《中药大辞典》:X
拼音
Má Gēn
别名
麻青根(《药性论》)
出处
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大麻的根。
功能主治
去瘀,止血。治淋病,血崩,带下,难产,胞衣不下,跌打损伤。
①陶弘景:"麻根汁煮饮之,主瘀血、石淋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主产难,胞衣不出,破血壅胀。带下崩中不止者,以水煮服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捣汁。
复方
①治淋下血:麻根十枚,水五升,煮取二升,一服,血止。(《肘后方》)
②令易产:大麻根三茎,水产升,煎取半升,顿服,衣不下,服之亦下。(《新续十全方》)
③治踠折骨痛不可忍:大麻根及叶捣取汁一升饮之。非时即煮干麻汁服亦同。亦主挝打瘀血,心腹满,气短。(《独行方》)
各家论述
《本经逢原》:"麻根捣汁,治产难胞衣不下,煮服治崩中不止,生走熟守也。并治淋下血不止。"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麻根
拼音
Má Gēn
别名
麻青根、大麻根
出处
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大麻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nnabis sativa L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去净泥土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l-3m。茎直立,表面有纵沟,密被短柔毛,皮层富纤维,基部木质化。掌状叶互生或下部对生,全裂,裂片3-11枚,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,两端渐尖,边缘具粗锯齿,上面深绿色,有粗毛,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;叶柄长4-15cm,被短绵毛;托叶小,离生,披针形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序为疏散的圆锥花序,顶生或腋生;雄花具花被片5,雄蕊5,花丝细长,花药大;雌花簇生于叶腋,绿黄色,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,花被小膜质,雌蕊1;于房圆球形,花柱呈二歧。瘦果卵圆形,长4-5mm,质硬,灰褐色,有细网状纹,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。花期 5- 6月,果期 7一 8月。
生境分部
生态环境:我国各地均有栽培,也有半野生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大麻碱(cannabisativine)[1],脱水大麻碱(anhyrocannabisativine)[2],胆碱(choline),神经碱(neurine)[3],无羁萜(friedelin),表无羁萜醇(epifriedelinol),葛缕酮(carvone),二氢葛缕酮(dihydrocarvon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4],大麻环醚萜酚(cannabiglendol)[5]。还含有多种脂肪酸及5α-麦角甾-3-酮(5α-ergostan-3-one),5α-豆甾-3-酮(5α-stigmastan-3-one),菜油甾醇(campeste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5β-豆甾-22-烯-3-酮(5α-stigmast-22-en-3-one)[6],豆甾-4-烯-3-酮(stigmast-4-en-3-one),菜油甾-4-烯-3-酮(campest-4-en-3-one),豆甾-4,22-二烯-3-酮(stigmast-4,22-dien-3-one),豆甾-5-烯-3β-醇-7-酮(stigmast-5-en-3β-ol-7-one),菜油甾-5-烯-3β-醇-7-酮(campest-5-en-3β-ol-7-one),豆甾-5,22-烯-3β-醇-7-酮(stigmast-5,22-dien-3β-ol-7-one)[7]。
性味
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瘀;止血;利尿。主跌打损伤;难产;胞衣不下;血崩;淋证;带上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捣汁,9-15g。
复方
①治淋下血:麻根十枚)水五升,煮取二升,一服,血止。(《时后方》)②令易产:大麻根三茎,水一升,煎取半升,顿服。衣不下,服之亦下。(《新续十全方》)③治骨折骨痛不可忍:大麻根及叶捣取汁一升饮之。非时即煮干麻汁服亦同。亦主挝打瘀血,心腹满、气短。(《独行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逢原》:麻根捣什,治产难胞衣不下,煮服治崩中不止,生走熟守也。并治淋下血不止。
2.陶弘景:麻根汁煮饮之,主瘀血、石淋。
3.《唐本草》:主产难,胞衣不出,破血壅胀。带下崩中不止者,以水煮服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