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药大辞典》:冬瓜
拼音
Dōnɡ Guā
别名
白瓜、水芝((本经)),蔬秬(《广志》),白冬瓜(《别录》),地芝(《神仙本草》),濮瓜(孟诜),蔬苽(《群芳谱》),东瓜(《羸涯胜览》),枕瓜(《中国药植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实。夏末、秋初,果实成熟时采摘。
原形态
一年生攀援草本。茎长大粗壮而略呈方形,密被黄褐色刺毛,卷须分枝。单叶互生;具长柄,柄长达10余厘米;叶片阔卵形或近于肾形,长15~30厘米,宽与长几相等,具5~7棱角或呈浅裂状,先端尖,基部心形,边缘具锯齿,两面均被粗毛,叶脉网状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单生于叶腋;雄花花梗长5~15厘米,花萼管状,5裂,裂片三角状卵形,边缘具锯齿,花冠黄色,5裂几至基部,直径6~10厘米,花瓣外展,长3~5厘米,雄蕊5,联生成3枚,其中2枚较宽,花药2室,另外1枚较窄,花药1室;雌花柄短,长不及5厘米,子房下位,长椭圆形,密被柔毛,柱头3裂,略扭曲。瓠果肉质。椭圆形或长方状椭圆形、有时近圆形,长30~60厘米,直径20~35厘米;果皮淡绿色,表面具-层白色蜡质的粉末,果肉白色肥厚:果梗圆柱形,具纵槽.种子多数,白色或黄白色;卵形或长卵形,边缘通常具一棱边,有的栽培品种边缘平滑。花期5~6月。果期6~8月。
生境分部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冬瓜每市斤含蛋白1.5克、糖8克、粗纤维15克、灰分1.1克、钙72毫克、磷45毫克,铁1.1毫克、胡萝卜素0.04毫克、硫胺素0.04毫克、核黄素0.08毫克、尼克酸1.1毫克、维生素C61毫克。
与雄花比较,雌花含精氨酸、天门冬氨酸,谷氨酸较多;并含天门冬素,雄花中无。
性味
甘淡,凉。
①《别录》:"味甘,微寒。"
②陶弘景:"性冷利。"
③《饮膳正要》:"味甘,平微寒,无毒。"
④《滇南本草》:"性子和,味甘淡。"
⑤《玉楸药解》:"味酸甘,微寒。"
归经
入肺、大小肠、膀胱经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入脾、肺二经。"
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脾、胃、大、小肠四经。"
③《玉楸药解》:"入手太阴肺、足太阳膀胱经。"
④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脾二经。"
功能主治
利水,消痰,清热,解毒。治水肿,胀满,脚气,淋病,痰吼,咳喘,暑热烦闷,消渴,泻痢,痈肿,痔漏;并解鱼毒,酒毒。
①《别录》:"主治小腹水胀,利小便,止渴。"
②陶弘景:"解毒,消渴,止烦闷,直捣绞汁服之。"
③孟诜:"益气耐老,除胸心满,去头面热。"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除烦。治胸膈热,消热毒痈肿;切摩痱子。"
⑤《本草图经》:"主三消渴疾,解积热,利大、小肠。"
⑥《本草衍义》:"患发背及一切痈疽,削一大块置疮上,热则易之,分散热毒气。"
⑦《日用本草》:"瘥五淋。"
⑧《滇南本草》:"治痰吼,气喘,姜汤下。又解远方瘴气,又治小儿惊风。""润肺消热痰,止咳嗽,利小便。"
⑨《本草再新》:"清心火,泻脾火,利湿去风,消肿止渴,解暑化热。"
⑩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清热,养胃生津,涤秽治烦,消痈行水,治胀满,泻痢霍乱,解鱼、酒等毒。""亦治水肿,消暑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4两;煨熟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注意
①孟诜:"热者食之佳,冷者食之瘦人。"
②崔禹镐《食经》:"冷人勿食,益病,又作胃反病。"
③《本草经疏》:"若虚寒肾冷、久病滑泄者,不得食。"
④《医林纂要》:"羸者忌食,善溃也。"
复方
①治水气浮肿喘满:大冬瓜一枚,先于头边切一盖子,取出中间瓤不用,赤小豆(水淘净),填满冬瓜中,再用盖子合了,用竹签签定,以麻线系,纸筋黄泥通身固济,窨干,用糯谷破取糠片两大箩,埋冬瓜在内,以火着糠内煨之,侯火尽取出,去泥,刮冬瓜令净,薄切作片子,并豆一处焙干。上为细末,水煮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煎冬瓜子汤送下,不拘时候,小溲利为验,(《杨氏家藏方》冬瓜丸)
②治消渴:冬瓜一枚,削去皮,埋在湿地中,一月将出,破开,取清汁饮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③治消渴能饮水,小便甜,有如脂麸片,日夜六、七十起:冬瓜一枚,黄连十两。上截瓜头去瓤,入黄连末.火中煨之,侯黄连熟,布绞取汁。一服-大盏,日再服,但服两、三枚瓜,以瘥为度。一方云,以瓜汁和黄连末,和丸如梧子大。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,日再服,不差,增丸数。忌猪肉、冷水。(《近效方》)
④治小儿生-个月至五月,乍寒乍热渴者:绞冬瓜汁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⑤治小儿渴利:单捣冬瓜汁饮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⑥治伤寒后痢,日久津液枯竭,四肢浮肿,口干:冬瓜一枚,黄土泥厚裹五寸,煨令烂熟,去土绞汁服之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)
⑦治发背砍死者:冬瓜截去头,合疮上,瓜当烂,截去更合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⑧治痔疼痛:冬瓜汤洗。(《经验方》)
⑨治夏月生痱子:冬瓜切片,捣烂涂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⑩治马汗入疮:干冬瓜烧研,洗净敷之。(《纲目》)
⑾治食鱼中毒:饮冬瓜汁。(《小品方》)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冬瓜
拼音
Dōnɡ Guā
英文名
fruit of Chinese Waxgourd
别名
白瓜、水芝、白冬瓜、地芝、濮瓜、东瓜、枕瓜。
出处
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实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nincasa hispida(Thunb.) Cogn.[B. cerifera Savi]
采收和储藏:夏末、秋初,果实成熟时采摘。
原形态
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。茎被黄褐色硬毛及长柔毛,有棱沟,长约6m。单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5-20cm,被黄褐色硬毛及长柔毛;叶片肾状近圆形,宽15-30cm5-7浅裂或有时中裂,裂片宽卵形,先端急尖,边缘有小齿,基部深心形,两面均被粗毛,叶脉网状,在叶背面稍隆起,密被毛。郑须生于叶腋,2-3歧,被粗硬毛和长柔毛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被硬毛;花萼管大辩论,裂片三角卵形,边缘有锯齿,反折;花冠黄色,5裂至基部,外展;雄花有雄蕊3,花丝分生,花药卵形,药室呈S形折曲;雌花子房长圆筒形或长卵形,密被黄褐色长硬毛,柱头3,略扭曲。瓠果大型,肉质,长圆柱状或近球形,长25-60cm,径10-25cm,表面有硬毛和蜡质白粉。种子多数,卵形,白色或淡黄色,压扁。花期5-6月,果期6-8月。
生境分部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。耐热,怕涝,忌低温。宜选排水良好、土层深厚的砂壤土或粘壤土栽培,不宜在低洼地栽种。
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,育苗移栽法。春播于2-3月,秋播于7月上旬,以春播为宜。种子经浸种、催芽,在苗床或营养钵上育苗。当瓜苗长3-4片真叶时,按行株距2m×1m开穴移栽,每1hm2植4500株左右。
田间管理 苗期施2-3次稀薄人畜粪水,座果期勤施浓粪水或腐熟饼肥,或复合肥。整个生长期,注意松土、除草、培土,干旱季节及时浇水,多雨期及时排水。苗蔓长30cm以上,在畦面铺草,引蔓爬行生长;或搭2高棚架,引蔓上棚生长;或插支架,引蔓上架生长。结果初期前,及时摘除全部侧蔓;座果后,选留植株中部侧蔓2-3条,其余侧蔓摘除,主蔓打顶或不打顶。开花期,人工辅助授粉。
病虫害防治 枯萎病、炭疽病、白粉病,为害根部、藤蔓、叶子,防治方法参见“黄瓜”条。
化学成分
冬瓜第500g含蛋白1.5g,糖8g,粗纤维15g,灰分1.1g,钙72mg,磷45mg,铁1.1mg,胡萝卜素(carotene)0.04mg,硫胺素(thiamine)0.04mg,核黄素(riboflavine)0.08mg,(烟酸(nicotinic acid)1.1mg,维生素C(vitaminC)61[1].
性味
味甘;淡;性微寒
归经
归肺;大小肠;膀胱经
功能主治
利尿;清热;化痰;生津;解毒。主水肿胀满;淋病;脚气;痰喘;暑热烦闷;消渴;痈肿;痔漏;并解丹石毒;鱼毒;酒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0-120g;或煨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
注意
1.盂诜:热者食之佳,冷者食之瘦人。
2.崔禹锡《食经》:冷人勿食,益病,又作胃反病。
3.《本草经疏》:若虚寒肾冷、久病滑泄者,不得食。
4.《医林纂要》:癞者忌食,善溃也。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主治小腹水胀,利小便,止渴。
2.陶弘景:解毒,消渴,止烦闷,直捣绞汁服之。
3.孟诜:益气耐老,除胸心满,去头面热。
4.《日华子本草》:除烦。治胸膈热,消热毒痈肿;切摩痱子。
5.《本草图经》:主三消渴疾,解积热,利大、小肠。
6.《本草衍义》:患发背及一切痈疽,削一大块置疮上,热则易之,分散热毒气。
7.《日用本草》:瘥五淋。
8.《滇南本草》:治痰吼,气喘,姜汤下。又解远方瘴气,又治小儿惊风。润肺消热痰,止咳嗽,利小便。
9.《本草再新》:清心火,泻脾火,利湿去风,消肿止渴,解暑化热。
10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清热,养胃生津,涤秽治烦,消痈行水,治胀满,泻痢霍乱,解鱼、酒等毒。亦治水肿,消暑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