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
快速导航

鲎尾的功效与作用

《中药大辞典》:

拼音

Hòu Wěi

出处

《本草拾遗》

来源

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尾部。

功能主治
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尾灰断产后痢。"
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烧焦治肠风泻血,并崩中带下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烧存性,研末。

复方

①治产后痢:鲎骨及尾,烧为黑灰,米饮下,先服生地黄、蜜等煎讫,然后服尾。(《本草拾遗》)

②治肠风下血:鲎尾烧灰,米泔送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
摘录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鲎尾

拼音

Hòu Wěi

英文名

King crab tail, Horseshoe crab tail

出处
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鲎科动物中国鲎的尾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chypleus tridentatus (Leach)

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将尾取下,洗净,晒干。

原形态

中国鲎,体似瓢形,深褐色,全长可达70cm,宽约30cm,雌性成体一般体重都在2kg以上。头胸部背甲广阔略呈马蹄形,自其前缘至左右两侧缘成半圆形,两侧向后突出成刺。背面突起较高(雄者稍扁平),中央有一纵脊,其前端有单眼1对,两侧各有纵脊1条,其上各有复眼1对,腹面凹陷,有口,有附肢6对,前面2对为头部的附肢,第1对短小,由3节组成,是为螯肢;第2对长大,由6节组成,称为脚须,幼体及雌体的末端2节均呈钳状,雄体的末端呈弯钩状,为抱接器;另4对称为胸肢,位于口两侧,基节常有倒刺,用以帮助摄食,又称颚肢,前3对末2节亦呈钳状,而后1对适于在沙土上挖洞及爬行。腹部略呈六角形,雄者两侧缘有6对可活动的倒刺,前3对较大,但雌者的第4、第5、第6对缘刺已退化成很短;腹面有条板状附肢6对,第1对左右相连盖住生殖孔,故称生殖厣,其余各对的外肢节内侧都有150-200页薄板状的书鳃,其内有血管网,可进行气体交换,另在头胸部有1对四叶的基节腺,用以排泄。腹部末端有一条呈三角棱锥形的尾剑,于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基部均有锯齿状小刺,尾剑长度与背甲大致相等。

生境分部

生态环境:平时生活于水深40m以内的泥沙质海底,以蠕虫、环节动物、腕足动物及软体动物为食,昼伏夜出,5-8月为繁殖季节,雌雄成对爬到潮间带,通常雄性在雌体背上,6-7月为产卵盛期,雌鲎在产卵前在沙滩上挖穴,将卵产在穴中,每穴产卵100-1000粒,接着雄体把精液撒在其上而受精。袂孵出的幼鲎,体长仅7-8mm,没有剑尾,身体仅分中央及两侧三部分,与三叶虫的成虫极相似,故称三叶幼虫。要经20多次的蜕壳,共历8年左右,才达性成熟期。

资源分布:分布的北界是浙江舟山外侧(岱山东南)海域。现已进行人工饲养。

性味

味咸;涩;性平

归经

肝;肾;大肠经

功能主治

止血;止痢。主肺结核咯血;鼻衄;胃出血;肠风下血;赤白久痢;崩漏带下;外伤出血

用法用量

内服:研末,3-1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。

复方

①治产后痢: 鲎骨及尾,烧为黑灰,米饮下,先服生地黄、蜜等煎讫,然后服尾。(《本草拾遗》)②治肠风下血: 鲎尾烧灰,米泔送服。 (《泉州本草》)

各家论述

1.《本草拾遗》:尾灰断产后痢。

2.《日华子本草》:烧焦治肠风泻血,并崩中带下。

摘录

《中华本草》

按名称首字母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