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大全网
快速导航

田基黄的功效与作用

拼音

Tián Jī Huánɡ

英文名

Japnanese St. John's wort Herb, all-grass of Madras Grangea

别名

地耳草斑鸠窝、雀舌草、蛇查口、合掌草、跌水草、七寸金、一条香、金锁匙、红孩儿寸金草、田边菊、痧子草、光明草、莽壳草、小王不留行、细叶黄、观音莲降龙草、七层塔、土防风、小元宝草黄花仔、禾霞气、耳挖草、小田基黄、小还魂、小蚁药、小对叶草、八金刚草、蛇细草、对叶草。

出处
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藤黄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. exMurray
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开花时采收全草,晒干或鲜用。

原形态

地耳草 一年生小草本,高10-40cm。全株无毛。根多须状。茎丛生,直立或斜上,有4棱,基部节处生细根。单叶对生;无叶柄;叶片卵形或广卵形,长3-15mm,宽1.5-8mm,先端钝,基部抱芭,斜上,全缘,上面有微细透明油点。聚伞花序顶生序顶生而成叉状分歧;花小,径约6mm0;花梗线状,长5-10mm;萼片5,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3-5mm,先端急尖,上部有腺点;花瓣5,黄色,卵状长椭圆形,约与萼片等长;雄蕊5-30枚,基部连合成3束,花丝丝状,基部合生;子房上位,1室,卵形至椭圆形,长约2mm,花柱3,丝状。蒴果椭圆形,长约4mm,成熟时开裂为3果瓣,外围近等长的宿萼。种子多数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

生境分部

生态环境:生于田野较湿润处。

资源分布:广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全草长10-40cm。根须状,黄褐色。茎单一或基部分枝,光滑,具4棱,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;质脆,易折断断面中空。叶对生,无柄;完整叶片卵形或卵圆形,全缘,具细小透明腺点,基出脉3-5条。聚伞花序顶生,花小橙黄色。气无,味微苦。以色黄绿,带花者为佳。

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紧贴表皮有2-3列下皮细胞,多充满棕色内含物;偶见小的分泌腔。皮层窄,由3-4列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;内皮层明显。维管束成环状排列;韧皮部窄,细胞多皱缩;木质部宽,由导管及木纤维组成,导管直径20-75μm;射线宽1列细胞。中央髓部大多中空。

叶片表面观:上、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均波状弯曲,均有不等式气孔,下表皮气孔常2个连接。

叶片横切面观:栅栏组织仅1列细胞。叶肉组织中有分泌腔,类圆形,直径30-65μm。

化学成分

全草含槲皮甙(quercitrin),异槲皮甙(isoquercitrin),槲皮素-7-糖甙(quercetin-7-rhamnoside),3,5,7,3',4'-五羟基黄酮-7-鼠李糖甙(3,5,7,3',4'-pentahydroxyflavone-7-rhamnoside),田基黄灵素(sarothralin)田基黄棱素(sarothralen)A、B,湿生金丝桃素B(uliginosin B),绵马酸BBB(filixic acid BBB,即绵马酸),双脱氢GB1a(bisdehydroGB1a),田基黄绵马素(saroaspiden)A、B、C,白绵马素iBiB(albaspidin iBiB),田基黄灵素G,地耳草素(japonicine)A、B、C、D。

鉴别

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,用甲醇回流提取5h,浓缩甲醇提取液近干,加入聚酰胺粉1g,拌和后干燥,移置装有1.5g粗聚酰胺小柱中,用氨仿洗脱除去杂质后,以甲醇洗脱并浓缩甲醇液5ml。取上述提取液1ml,加入少量镁粉及4-5滴浓盐酸,在沸水浴中加热,溶液显淡红色。(检黄酮)

性味

甘;苦;凉

归经

肺;肝;胃经

功能主治

清热利湿;解毒;散瘀消肿。主湿热黄疸;泄泻;痢疾;肠痈;痈疖肿毒;乳蛾;口疮;目赤肿痛;毒蛇咬伤;跌打损伤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30-60g,大剂可用至90-120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烂外敷,或煎水洗。

各家论述
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用于胃脘痛、咳嗽、月经不调。

摘录

《中华本草》

按名称首字母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