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药大辞典》:鳝鱼
拼音
Shàn Yú
别名
鳣(《山海经》),黄鳣(《异苑》),鳣鱼(《千金·食治》),海蛇(《黑龙江中药》)。
出处
《雷公炮炙论》
来源
为鳝科动物黄鳝的肉或全体。
原形态
黄鳝(徐衷《南方草物状》)
体细长如蛇,前段圆,向后渐侧扁,尾部尖细。体长24~40厘米。头圆,其高较体高为大。吻端尖,唇发达,下唇尤其肥厚。上下颌与口盖骨上都有细齿。眼小,为一薄皮所覆盖。2鼻孔分离较远,后鼻孔在眼前缘上方,前鼻孔在吻端。左右鳃孔在腹面合而为一,呈"V"字形。鳃膜连于鳃峡。体润滑无鳞。无偶鳍,背鳍和臀鳍均退化,仅留低下的皮褶,无软刺,都与尾鳍相联合。尾鳍尖细。体色微黄或橙黄,全体满布黑色小斑点,腹部灰白色。
栖于河道、湖泊、沟渠及稻田中,白昼喜藏于泥质水底的洞穴中,或堤岸石隙中,夜出觅食,以昆虫、蛙类、小鱼等动物为食。产卵期6~8月。
本动物的皮(鳝鱼皮)、骨(鳝鱼骨)、血(鳝鱼血)、头(鳝鱼头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部
分布很广,除西北、西南外,全国各地均有。
化学成分
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,蛋白质18.8克,脂肪0.9克,灰分1克,钙38毫克,磷150毫克,铁1.6毫克。
性味
甘,温。
①《别录》:"味甘,大温,无毒。"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平,无毒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咸,温,有微毒。"
归经
入肝、脾、肾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脾经。"
②《本草新编》:"入脾、肾二经。"
③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、肾。"
功能主治
补虚损,除风湿,强筋骨。治痨伤,风寒湿痹,产后淋沥,下痢脓血,痔瘘,臁疮。
①《别录》:"主补中益血,疗沈唇。"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主少气吸吸,足不能立地。"
③孟诜:"补五藏,逐十二风邪。治风湿。"
④《本草拾遗》:"主湿痹气,补虚损,妇人产后淋沥,血气不调,羸瘦,止血,除腹中冷气肠鸣。"
⑤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"善补气。"
⑥《滇南本草》:"治痨伤,添精益髓,壮筋骨。"
⑦《本草蒙筌》:"去狐臭。"
⑧《纲目》:"专贴一切冷漏、痔瘘、臁疮。"
⑨《本草汇》:"治痢疾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、捣肉为丸或焙研为散。外用:剖片敷贴。
注意
①《别录》:"时行病起,食之多复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凡病属虚热者不宜食。"
③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时病前后,疟、痢、胀满诸病均大忌。"
复方
①增力气:熊筋、虎骨、当归、人参等分。为末,酒蒸大鳝鱼,取肉捣烂为丸。每日空腹酒下两许。(《本经逢原》大力丸)
②治久痢虚症,便脓血:黄鳝鱼一条,红糖三钱(炒)。将鳝鱼去肚杂,以新瓦焙枯,和糖研末,开水吞服。(《云南中医验方》)
③治内痔出血:鳝鱼煮食。(《便民食疗》)
各家论述
《本草经疏》:"鳝鱼,甘温具足,所以能补中益血。甘温能通经脉,疗风邪,故又主疗沈唇,及今人用之以治口眼歪斜也。"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鳝鱼
拼音
Shàn Yú
英文名
eel
别名
鳝鱼、黄鳝
出处
出自《雷公炮炙论》。
1.《本草拾遗》:鳝鱼,夏月于浅水中作窟,如蛇,冬蛰夏出,宜食之。
2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,鳝鱼,似鳗鲡鱼而细长,亦似蛇而无鳞,有青黄二色,生水岸泥窟中,所在皆有之。
3.《本草衍义》:鳝鱼,腹下黄,世谓之黄鳝。又有白鳝,稍粗大,色白,二者皆无鳞。大者长尺余,其形类蛇,但不能陆行,然皆动风。
4.《本草求原》:鳝鱼有黄青二种,黄者俗名黄鳝,青者俗名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合鳃科动物黄鳝的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nopterus albus (Zuiew)
采收和储藏:捕捉黄鳝,可以采用钓捕、网捕、笼捕、干塘捕捉等方法。多鲜食或加工成鱼干、罐头等。
原形态
黄鳝,体细长,呈蛇形,向后渐侧扁,尾部尖细。头圆,吻端尖,唇颇发达,下唇尤其肥厚。上下颌及腭骨上部有细齿。眼小,为一薄腊所覆盖。两处鼻孔在腹陪合为一,呈“V”字形。体无鳞。无胸腹鳍,背、臀鳍退化仅留低皮褶,无软刺,都与尾鳍相联合。体色微黄或橙黄,全体满布黑色小点,腹部灰白。
生境分部
生态环境:为底层生活的鱼类,喜栖息于河道、湖泊、沟渠及稻田中有性逆转现象。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,捕食各种小动物。
资源分布:除西北地区及东北北部外,各地均有分布。
栽培
生活性性,为底栖性鱼类,适应性强,能生活在稻田、水塘、湖泊、沼泽等各种水体的浅水泥土中或孔穴内。善钻洞。昼伏夜出,冬季水温到15℃以下时,便钻入泥土中越冬,翌年春水温上升到15℃以上时,开始出洞觅食.黄鳝为杂食性,贪偏重肉食,喜食鲜活饲料,在自然界中捕食蚯蚓蝌蚪小青蛙小鱼R 螺蚌幼体水生和陆生昆虫浮游动物等.也吃人工饲料,如料糠青麸米饭豆饼瓜果及配合饲料,性贪食,耐饥饿,有自残行为,适宜生长有水温为15-30℃,最佳温度为24-28℃,摄食最大,生长迅速.养殖技术,黄鳝性成熟年龄为2-3龄,繁殖季节为2-3月份。生理上有独特的性决策转现象。从胚胎发育到第1次产卵均为雌性,每尾怀卵量为300-800粒。当进入繁殖季节,雌鱼产卵之后,其卵巢就开始转化发育成精巢,变为雄鳝, 以后终生不再改变。在繁殖期间,性成熟的亲鳝在石块或洞穴附近叶出泡沫为巢,然后将卵产在泡沫中,借助泡沫的浮力,使胺精卵在水上发育,产鳝在一旁守护。在水温28-30℃条件下,6-8天幼体即可孵出。
黄鳝池可建成地上式、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各种式样,一般以50-100m2为宜,有的家庭养鳝池仅10m2左右,池内种植白、慈菇、水浮莲等水生植物,能遮阴,便于黄鳝生活。每1kg30-40尾的鳝苗种,其放养密度为50-150尾/m2。初生鳝苗可投喂给轮虫、水蚤、鸡蛋黄等。随着个体增大,可投喂水丝蚓、豆饼糊、肉浆、红虫等。种类宜多样化,避免养成偏食习性,不利于饲养。
饲养管理,黄鳝在15℃时开始摄食,25-30℃时摄食旺盛,时值5-9月份为摄食盛期,是为生长迅速时期,在应每日投食1-2次,定时、定点、定量投喂,饲料质量与生长速度关系极大。池中水位应保持在5-15cm范围内,一般不超过20cm。夏季要做到经常换水,清除杂物,防止污染,保持水质新鲜、溶氧量高,有利于生长。每年11月底,水温降至15℃以下时,黄鳝即钻入泥土中越冬。越冬期内应放干池水,在上面铺上稻草、麦秸等,以保持泥土湿润及温度。在无冰冻地区,也可将水位加深至50-60cm,使黄鳝在深水中越冬。
化学成分
食部每100g含水分80g,蛋白质18.8g,脂肪0.9g,灰分1g,钙38mg,磷150mg,铁1.6mg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肝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益气血;补肝肾;强筋骨;祛风湿。主虚劳;疳积;阳痿;腰痛;腰膝酸软;风寒温痹;产后淋沥;久痢脓血;痔瘘;臁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00-250g;或捣肉为丸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剖片敷贴。
注意
虚热及外感病患者慎服。
复方
①增力气:熊筋、虎骨、当归、人参等分。为未,酒蒸大鳝鱼,取肉捣烂为九。每日空腹洒下两许。(《本经逢原》大力丸)②治久痢虚症,便脓血:黄鳝鱼一条,红糖三钱(炒)。将鳝鱼去肚杂,以新瓦焙枯,和糖研未,开水吞服。(《云南中医验方》)③治内痔出血:鳝鱼煮食。(《便民食疗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